甘肃天水农民出山记:从“翻山越沟”到“楼上楼下”

  中新网兰州11月30日电 (闫姣 李亚龙)进入冬季,天气渐寒,农民们不再忙碌于田间地头。家住甘肃天水市清水县黄门镇小河社区的刘建泰一大早就在院子的简易小棚内生炉子煮起了罐罐茶,一盅连着一盅,过起了不同于丰收繁忙季的“慢生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甘肃天水市各县区偏远山区的村民们都得到了集中安置。图为焕然一新的天水市清水县黄门镇小河新农村。 闫姣 摄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甘肃天水市各县区偏远山区的村民们都得到了集中安置。图为焕然一新的天水市清水县黄门镇小河新农村。 闫姣 摄

  刘建泰今年65岁,之前祖辈生活在“后坡”,用他的话说,那里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恶劣,买点日常的柴米油盐都要“上山下山再过沟”,要去5里地外的村子购置,“学校离家也远,冬天雨雪天气路滑,娃娃上学操心的很呐”。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天水市各县区偏远山区的村民们都得到了集中安置。天水市政府借“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政策机遇,按照“搬迁分散村,建设中心村,发展大社区,带动小城镇”的思路,帮助农户解决安全住房。

  2016年,刘建泰举家从山上搬至小河社区,共花了16万住进了“上下两层、4室2厅,楼下有炕、方便老人”,还带独立卫生间的115平方米的“大别墅”。“有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地质灾害等补助,所以没啥压力。”刘建泰说。

  刘建泰看到村里设有老年人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孙子能学习、玩耍的图书馆及兵乓球室等,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他笑得合不拢嘴,直呼自己住进了“大城市”,“以后不会再上山下山,最多就是上楼下楼,出门都是平坦光滑的水泥路”。

  据黄门镇党委书记庞鹃介绍,小河社区建设历时五年,共建设农户住宅281套,其中搬迁贫困户130户,涉及小河、后坡、樊家、薛堡、黄湾等9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的村民。2017年,该地还被中国官方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村级示范单位。

  为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该社区绘制了3D文化墙,还定期组织开展“好人评选”活动,及多种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让居民们住得舒心、放心。但搬迁之初,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刘建泰担心搬迁后吃什么,从哪里挣钱养活家人?“山上再不济也能种点玉米小麦,不至于饿着。”刘建泰说。

  当地政府考虑到村民们的担心,大力发展产业,以破解搬迁后的经济难题。庞鹃说,按“长、中、短”相结合的“3+”产业模式,该镇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鲜果种植长效产业,以饲草玉米及小杂粮种植的短期产业,还有以“三变改革、入股分红”为主的中期产业,将搬迁户闲置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以土地、劳力、资金入股,参与企业分红,使每位农户都有增收渠道。

  去年,刘建泰家和其他三户村民一起联合流转了200多亩山地,用来种植花椒。刘建泰说,土地承包户每年给村民们每亩山地50元的流转费,待花椒树挂果后,村民们还能来花椒基地打工挣钱,既能照顾到家里人,又能在“家门口”挣钱。

  实际上,目前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天水市“遍地开花”。家住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的陈杰过去祖辈生活在山上,在陈杰的印象中,那里地处高寒阴湿区,整个村子破破烂烂,村民们住土房,门前都是土路,每逢雨雪天地面就十分湿滑。对村民来说,看病、上学、吃水都不是易事。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规划下,村民们集体搬迁,陈杰一家人也从当初的“土房”搬进了整齐的二层“小洋楼”,这让他十分欣喜。更令陈杰满意的是,2016年,常年在西安、青海等地漂泊打工的他,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了一份建筑活,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打工当然好啦,既能照顾家人又有钱挣。”(完)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广州拟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期间实行汽车单双号行驶
下一篇: 神奇“术中唤醒”让患者在手术中讲了三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