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19年住宅用地“五类”调控目标制定实施工作。
通知要求,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地级以上城市、地州盟所在地和百万人口以上县(县级市),根据2018年通报的“五类”调控目标,结合2018年和2017年住宅用地供应数据,总结评估2018年“五类”调控目标落实情况。
通知要求,制定实施本年度住宅用地分类调控目标。地级以上城市、地州盟所在地和百万人口以上县(县级市),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截至2019年3月),结合本地土地市场实际,切实优化住宅用地供应,实施差别化调控政策,在上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目标基础上,调整确定2019年住宅用地供应“五类”(显著增加、增加、持平、适当减少、减少直至暂停)调控目标。
其中:
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
36~18个月的,要适当减少供地;
18~12个月的,维持供地持平水平;
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
6个月以下的,要显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而这个消化周期,也就是存库量怎么计算呢?数据统计来自何方,各地统计局的数字有多少可供参考的价值。在多数数据失真的前提下,如何贯彻执行这些政策?
比如泰山北面的这个城市,有数据统计,2019年3月,可售库存周期是13个月左右。如下图:
而又有数据统计如下,2019年3月,库存是20个月。
具体数据出处,图上都有,我想说的是,这数据差别也太大了。哪个数据是靠谱的?
现在,泰山北面的这座城市,又有很多楼盘都在说自己在经历小阳春的高潮,动辄多少亿多少亿的成交,还有你今天不买,我明天就涨价的呼声。
如果真的库存这么高,他们敢吆喝着涨价吗?还是只是吆喝忽悠?
在房地产市场,老百姓太需要一些真实的数据,可发布数据的很多,能相信的不知道有谁?
而至于这个供地,到底供还是不供?到底是放快了供地,还是减少供地?
如果不供地,很多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则财政紧张。如果加快了供地,又怕土地市场买单的少,住宅市场价格上不去?挺矛盾的。
上头的政策都是好的,都是数据惹的祸。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