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旭光
当记者幼时在郊区看到“垃圾山”和“垃圾坑”时,感到很疑惑,这些垃圾最后怎么办,住在附近的居民怎么办?
从小我们就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光盘行动”实施后,很多人减少了对食物的浪费,但也有一些人没有在意,遑论“走心”。
垃圾场或垃圾箱内汤汤水水,满地污渍油腻,人见人躲,捂鼻掩口。从事垃圾处理行业的人员不得不忍受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中工作。
不少孩子跟着父母辗转奔波,在垃圾堆中生活、玩耍、长大,甚至长大了也从事这种看上去“不体面”的工作。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里一些旧衣服、旧玩具、看过的书籍等,弃之可惜,留着没地方安置,扔到垃圾桶后,虽然混合着湿垃圾的污垢,书籍仍然会被捡拾垃圾人员拿去阅读,衣物、玩具仍然会被生活拮据的人拿来使用。如果实施了垃圾分类,不但方便回收,也能基本保证这些物品的整洁度,旧物实现了循环利用,既环保又利己利人。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大考”的第一天就有4人被开罚单;当天,上海执法部门开出623张垃圾分类整改单。可见,这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我们是认真的”。
垃圾分类看似生活小事,实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对于强制垃圾分类,有无数赞扬之声,也有不少非议之言。
垃圾分类新规实施之初的确会给大家造成一些小“困扰”,甚至会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一些时间成本,有的时候人们也会为如何分类而“抓狂”,但久而久之,通过垃圾分类,大家加深了对可回收利用和有害垃圾的了解,减少有害垃圾的使用或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出;通过垃圾分类和定点定时投放让大家有意识地减少垃圾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浪费。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相信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垃圾分类尚未成为居民的普遍行动和生活习惯,“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是之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垃圾强制分类,就是要每个人从内心和行动上真正动起来,拒绝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规已实施,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快适应,改变不好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习惯并非难事,难的是改变习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