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车速”史无前例的快,在汽车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却逆势而上。
补贴政策进入第十个年头,政策的推力在逐步撤回。无论是早已预告的补贴退坡,还是允许外资品牌落地,或是准入门槛的提高,2018年注定是一个转型年,将新能源汽车从限购和补贴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拉动。
这一年,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造车新势力经过几年蛰伏,终于集体来到客户面前,交出自己的第一份考卷。
而传统车企从新能源汽车中看到了突围行业低谷的转机,纷纷转向。外资品牌国产化落地,未来降价空间可观,市场竞争逐年白热化。
交付元年
从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并给予补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战场已鏖战近10年了。
政策红利驱动了资本的入场,2014年,小鹏汽车和蔚来前后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紧跟在他们身后的,还有2015年1月进场的威马,以及其他近百家初创车企,补贴红利这一杯羹,颇为抢手。
但汽车行业入场门槛之高,决定了这一批初创企业的步伐不可能迅猛,时隔四年,才迎来新造车企业的交付元年,而且仅有三家完成了交付,按正式交付时间排序分别是,蔚来、威马、小鹏。
互联网造车企业蔚来,在5月交出了第一份考卷,将首批10辆ES8交付给内部员工,6月28日开启了外部交付,虽然这张考卷离承诺的交付时间迟到了三个多月。而同在一个梯队里的“元老级新企业”小鹏汽车,彼时还在沉淀打磨自己的第一辆上市汽车,G3 2.0版本。
“新造车公司2018年没有人能够交付1万台车。”7月,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自己的朋友圈说出这样一句话。
很快,蔚来董事长兼CEO李斌隔空喊话,表示蔚来2018年可以完成1万辆汽车的交付,要和何小鹏开个赌局,谁输了,谁就给对方一辆自己品牌的汽车。
何小鹏欣然接受。到了11月份,蔚来汽车在合肥工厂下线第1万辆汽车,截至12月,已成功交付9726台。
看起来,蔚来的确赢了,但小鹏汽车也没有输。盘点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最大亮点,便是造车新企业的崭露头角,这是一场双赢的赌局。
12月27日,小鹏汽车体验中心在全国六城八店同步开业,何小鹏在发布会上透露,旗下汽车G3于12月12日上市,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目前已预订过万辆。
意味深长的是,在广州,这家新开的小鹏汽车体验中心,马路对面便是蔚来中心。
逆势上扬
虽然造车新势力在2018年纷纷上市和交付,但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逐步转向显得更水到渠成。在2018年汽车市场整体低迷的行业现状下,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份额的97%都来自传统车企。
在12月22日举行的商务部年终工作会上,商务部给出的数据是:1–11月份,我国汽车销售2542万辆,同比下降1.7%,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滑。但新能源汽车却延续高速增长势头,前11个月销售新能源汽车103万辆,增速达68%。
而在这103万辆当中,传统车企就拿走了100万辆。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2月,比亚迪和北汽分别领走了接近19万和15万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而主打新能源的领克,创立仅仅一年有余,2018年1–10月份就已突破10万辆大关。
未来,传统车企的转型风向显然集体向新能源车倾斜。广汽集团的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刚刚在年底竣工,首期生产能力为20万辆/年。上汽集团预计投入200亿元以完成2020年自主和合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超过60万辆的目标;吉利则计划到2020年,旗下90%的汽车都为新能源汽车。
摆在新造车企业面前的强劲对手,除了产业链成熟的传统车企之外,还有外资品牌的国产化。
2018年6月,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放开对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政策限制。
以特斯拉为例,政策发布后,特斯拉就迅速抢得在中国独资设厂的首张入门券,宣布在上海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新工厂。虽然2018年度特斯拉的在华销量锐减,前三个季度仅为6710辆,相对比2017年全年销量2万辆,几乎“腰斩”。但2018年11月底特斯拉便及时作出调整,宣布在中国销售的Model S、Model X电动车的价格下调12%–26%。行业内预测,未来,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量产,估计还会有降价空间。外资品牌国产化的威胁,同样不容小觑。
量产考验
顺利交出考卷的新造车企业,未来依然如履薄冰。
新能源汽车的共同难点需要克服,如续航问题、电池问题;而新企业的软肋更需要挑战,因为缺乏产业基础,同时又必须在市场中赢得差异化,研发任务艰巨,因此不论是量产还是交付,都显得压力重重。就连国际巨头特斯拉在最初上市之时,都无法避免推迟交付日期的窘境。
2019年,新造车企业的销售目标和量产计划能否跟上,可以说是企业的“生死线”。在公开2019年销售计划这件事情上,几家企业风格也各不相同,威马创始人兼董事长沈晖无惧压力,宣布目标是交付10万辆。而蔚来则把重点放在2019年即将推出的新车型ES6,并承诺会在2019年6月起实现交付。
当时代周报记者向何小鹏提问,关于2019年的销售目标和量产能力时,何小鹏未正面回应:“一般交付一两万台新车,压力是不会太大的。因为这个规模在整车规模中不算大,但如果交付到5万台、10万台,就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所有的车企里,还没有哪个车型是能够做到年产量10万台的。”
何小鹏亦坦言:“对于新造车势力来说,量产的爬坡都需要3–6个月来完成,保证品质稳定。”这和业内预估真正的大规模交付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节奏基本是同步的。
传统车企全面转型发力,外资品牌虎视眈眈,2019年经济形势挑战严峻,新能源汽车的江湖仍有无数可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