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是一个人身份的密码。无论你是青葱少年还是白头老翁,无论你浪迹天涯还是飞黄腾达,乡音都是你身上带不走的印记。人在异乡,更容易眷恋乡音。当你惶然地面对陌生的周遭时,一声熟悉的乡音,足以让你泪流满面。
在中国近代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有许多华人终生未能回到故土,他们念念不忘的乡音,被一位马来西亚人采集存录。
他叫张吉安,是一名马来西亚的华人电台DJ。他带着一个留声机来到央视《世界听我说》的舞台上,将这些乡音作为精心准备的礼物展示于人。张吉安祖籍广东开平,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他用13年时间,走遍马来西亚各地,采集了300多种乡音。
为采集乡音,他倾尽所有
张吉安想要记录乡音的愿望,源于生命中的两次失去。
他生命中的两个重要的女人,母亲和外婆的相继离世,让年轻的张吉安品尝到了“失去”的苦涩滋味。
什么是失去?失去是不可触碰,亦无可凝望,你有再多的不甘与不舍也奈何不得,唯有与记忆相伴,回首那弥足珍贵的昔日温情。
但记忆也终将会愈加稀薄,进而散去。记忆的散去,意味着再度的失去。电影《寻梦环游记》说,生命的终点是遗忘。遗忘,才是这世间最为彻底的失去。张吉安为生命逝去无痕而深深叹息。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去留下些什么,让更多的人不必如他一般遗憾。
他选择记录乡音。他想留下这些声音,让后世能够感知到逝去的生命,感知到他们灵魂的温度。2005年,张吉安开启了乡音采集之路。
这条路他走得十分艰辛。为了采集乡音,他几乎花去了之前打工所得的所有收入;为了将采集到的乡音辑录出版,他屡屡碰壁,找不到一家愿意承担制作费用的唱片商,最后仍是自掏腰包,以四万多元人民币完成了专辑制作。但他将所售出的一半收入捐给了残障人士,希望帮助他们实现回家过年的愿望,只因为他相信,这些无助的人们,和他一样,都有一份心向原乡的渴望。
不合时宜,却合乎内心
张吉安说,总会有人在不合时宜的年代做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正是这份不合时宜,让他收获了独特的人生体验,让他体味到了来自原乡之声的温暖和悲凉。
他永远记得一个用闽南语唱十二生肖的阿妈,她唱得生动又隽永。“一鼠贼出名,二牛犁田命,三虎爬山行,四兔红目睛,五龙皇帝命,六蛇人人惊,七马给人骑,八羊食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十一狗仔顾门口,十二猪母随人走……”在歌声中,他仿佛又看到了母亲,他听着听着,便湿了眼眶,红了眼睛。他回想起母亲当年也会这样唱歌逗趣他,安抚他,那远去多年、令他魂牵梦萦的歌声,在这一瞬间又回到了他身边。
“城头更鼓打五更,一听更鼓心就惊,闰年闰月都有闰,用办没有闰五更……”这沧桑粗粝的歌声来自已离世的客家山歌王丘惠中老人。一首《五更过番歌》,唱尽了留守家中的女人对离乡亲人的牵肠挂肚。在丘惠中流落南洋的岁月中,这哀婉的旋律伴随他走过了无数个艰难又脆弱的时刻。丘惠中最终未能叶落归根,但他的歌声却由张吉安带到了《世界听我说》的舞台。张吉安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了老人回归故土的愿望。
有一些声音,几乎走到了消逝的边缘,但由于张吉安的采集,得以流传。文冬玻璃村的村民张官金是马来西亚最后一个会唱广西北流山歌的人。一首简单的北流山歌,对于当地人而言,就是家的声音。张吉安把张官金以及广西北流人的故事写成专栏,刊登在报上。张官金老人欣喜于乡音得以留存,却由于看报纸专栏过于专注而一脚踏空不治身亡。将乡音流传下去,仿佛是命运交给他的使命。他在异乡唱了四十多年的山歌,终于等来了张吉安,完成了使命,安然离去。张吉安录制的山歌,也跟随老人的灵柩,环绕村落,在老人生命的终点,有乡音为伴,大抵也是一种温暖的慰藉吧。
留住方言,留住文化的根脉
对于张吉安而言,他采集到的不仅仅是乡音,更是动荡年代的悲喜人生,和流散南洋的华语文化。“语言是无形的,它很容易在使用量少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消失。失去一种方言,就等于失去一种文化。若是没有人来维护方言,我们将失去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吉安说。也正因如此,每次采集到那些珍贵的民歌和童谣时,他总是希望第一时间与听众分享,希望那些孤独而寂寥的灵魂,能够在众人的聆听之中被抚慰。他在13年里,倾听了太多声调不一、色彩迥异的乡音,每一种乡音背后都有一段长长的记忆,300个原乡记忆凝聚成的人间悲欢,在张吉安的心间反复震荡。他们漂泊离索无可依托,半生残失如鲠在喉,寥寥几句歌谣,便勾勒出上世纪下南洋的一代华人曾经历过的悲辛而坎坷的命运。
“我希望通过广播告诉人们这些故事,当年你爷爷奶奶来这里并不容易,你必须知道这些,没有这些故事,就没有你。”张吉安说。
近百年间,大量的华人移居海外,他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目前,世界各地华侨与外籍华人已经超过5000多万,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这些海外华人不仅参与了当地文明的建设,也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听我说》制片人、总导演王静芳说,希望通过创新形式讲述华人故事,树立新时代优秀华人典范,抒发民族复兴时代华人回望故乡的深沉情感;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华人的感人故事和中国的文化自信。(翁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