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请找我”

  告别2018,迈入2019,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继往开来之际,机遇与挑战并存,奋斗着的中国脚步不停。亿万全力以赴的身影,将“小梦想”汇进国家与民族的“大梦想”,用汗水和智慧书写自己的出彩人生、时代的华彩篇章。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从今天起,本版推出“在奋斗者身边”系列评论,和读者一起,感悟奋斗“幸福观”,展望美好未来。

  ——编  者  

  

  “他们的高兴,我一辈子忘不了!”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是扶贫干部共同的愿望

  “向下生长的力量”,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激励,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真心、热心,更有诚心、虚心,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你的善意

  

  为了指导其他村开展扶贫工作,连续3个半月没有回家;为了方便照顾还在哺乳期的孩子,和母亲在村里租农户房子住……一次座谈会上,有位乡镇党委书记讲述了所在地两位扶贫女干部的工作经历,让人动容。自去年7月在河北滦平的一个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以来,我深感身边这些基层干部的可敬、可爱。

  “有困难,请找我”。扶贫干部,是贫困户了解国家政策、享受社会福利、提高就业能力的“直接联系人”。来自老百姓的殷切期待,注定了真扶贫、扶真贫,是一份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点“专业精神”,很难将工作做到位。“张家的房子漏雨、李家的水井干涸、赵家的院墙倒塌……一桩桩,一件件,我们的工作日志中满载着老百姓的期盼。”有位扶贫干部,在年终总结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不怕苦、不嫌烦、不叫累”,或许可以概括他们“像战士一样”的工作风格。

  的确,只有干部显担当,脱贫才能有保障。在河北滦平农村走访,我时常为扶贫干部的默默付出感动。为了让村里失去双亲的俩孩子不致辍学,平坊乡于营村扶贫干部朱广勇,利用微信在社区矫正人员中发动爱心募捐,成功募得1.4万多元助学金,不仅帮助了困难家庭,也让矫正人员发现了自身力量,增强了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偏岭村扶贫干部高明臣至今还记得,6年前,他帮扶的张百湾镇宋营村,山上2公里多水泥路铺好后,5户村民拿着鸡蛋、山杏,塞到驻村工作队队员怀里。“他们的高兴,我一辈子忘不了!”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老百姓的幸福,这可以说是所有扶贫干部共同的愿望。

  扶贫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有壮志满怀的服务热情,当然也会有不被理解的心酸苦恼。付营子镇年轻干部李潇潇回忆,“扶贫工作中最难的是和贫困户的沟通”。这道出了很多扶贫干部的心声。难沟通,症结在于双方的思想认识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而要使思想对接、心意相通,很多时候需要尝试换个角度来思考,放低姿态做交流。九神庙村第一书记李月茹,总是提醒自己带着“三个什么”看望村民,即群众内心在想什么、造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最终成为村三年脱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有真心、热心,更有诚心、虚心,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你的善意,提高扶贫工作效率的关键正在于此。

  我曾问坚持扶贫7年、辗转8个贫困村的高明臣,是什么支持你一直扎根农村?他的回答是“有价值”。我理解,这个价值,其实包含了多层含义。既体现在扶贫干部不怕麻烦,多方争取资金落实水利配套工程的方案里;也体现在不嫌埋汰,带头清理农村积压垃圾的行动间;更体现在不惧困难,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发展新路的探索中。诚然,农村面貌的变化、老百姓思想的转变需要一定时间,但广大扶贫干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向下生长的力量”,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激励,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脱贫攻坚,始于保证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又绝不仅止于此。以持续不断的帮扶、日日夜夜的努力,将关怀与帮助送达每一个贫困户,收获的是感情、是经验,赢得的则是认同、是民心。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3日 05 版)

(责编:余璐、贺迎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中国社会组织超过80万家
下一篇:2018年全年各类慈善捐赠达到754.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