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黄蕾)近期,市场火热的供应链金融因一起数十亿踩雷事件,引发广泛热议。
16日,上海证券报从市场上获悉,监管部门针对业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给出指导性意见,重点强调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须坚持四个原则,包括: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主业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链条企业;交易背景要真实;坚持交息可得,确保直接获取第一手的原始交易信息和数据;全面管控风险。
供应链金融爆发式增长
何为供应链金融?简而言之,它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其核心参与方主要有: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作为参与主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作为融资方,提供资金的银行及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业内人士介绍,在现金贷等业务遭遇严监管的当下,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巨头、供应链公司、物流企业、公司等纷纷由C端金融转向B端布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迎来快速发展。
从市场多份调研数据中可窥供应链金融业务近两年来的爆发态势。易宝研究院在其发布的《2018年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7万亿元。
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有着更灵活、更普惠的独特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更被视为是继、消费金融后的又一风口。
监管提出四大基本原则
然而,同样因为业务的创新性,以及涉及主体过多,其风险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旦发生问题,法律约束、认识认定、主体鉴别都是风控的难点。
对此,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导银行、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好地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或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真实的交易背景,是供应链金融的关键要素。据业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首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坚持四大基本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非法获利现象。
如何识别供应链金融中的虚假交易?“监管部门会要求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应加强真实性审查,应对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尽职审核与专业判断。必要时银行、保险机构可将、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某金融机构熟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资深人士说。
如何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能力?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部门(或中心),并加快培育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建立健全完备的风控体系,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确保实体经济。
据了解,监管部门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合规管理,禁止借金融创新之名违法违规展业或变相开办未经许可的业务;不得借供应链金融之名搭建提供撮合和报价等中介服务的多边资产交易平台。
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核心企业风险管理。比如,应明确核心企业准入标准和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核心企业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研判,及时开展风险预警、核查与处置。
在规范前提下鼓励创新
“监管部门给出指导性意见,旨在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而不是打压。”业内消息人士透露,指导意见中还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探索和创新。
比如,鼓励保险机构根据供应链发展特点,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稳妥开展各类信用保证,为上下游链条企业获取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又比如,将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和创新,支持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种植户、养殖户等终端农户,以核心企业带动农村企业和农户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在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合理配置供应链融资额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施差别化信贷管理,健全供应链金融业务激励约束及容错纠错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