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治沙人。
三北防护林。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我省西部严重风沙干旱区。这个曾让人退避三舍的沙漠地区,被当地人称为“西北风口”。经过几十年治理,曾经的“西北风口”已是绿树成荫,成为一条美丽的“绿色森林带”。
20世纪70年代,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各类沙地面积588万亩。漫天风沙没有吓退大家改变生态环境的决心。经过近30年的防沙治沙,如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全县人工造林面积已达126万亩,草原“三化”现象得到明显改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常年持续在330天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生态环境湿地保护最佳范例”、2018年全国精准治沙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30年治沙之路,是我省多年来防沙治沙工作的生动样本。据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沙化土地减少93.75万亩。
三北防护林
挡住风沙的北方“卫士”
“谈到治沙,必须要讲的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分别建设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治沙工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草局局长唐玉健说。在风沙荒漠区,三北防护林建设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
1978年,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的第一年,我省作为工程实施最东端的省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防沙治沙契机。这一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店林场是典型的流动、半流动沙地,特殊的地质让当地风沙肆虐。在林场人中,曾流传这样一段话,“新店大沙窝,旱天沙误车,种地不打粮,栽树难成活”。
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林场发动职工家属,采取编营养栏、贴草皮子、拉碱压沙等措施,在沙丘上营造防风固沙林。同时,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引种樟子松造林试验获得成功,每年造林1万亩,昔日一道道黄沙岗,如今是一片片苍翠的樟子松林,过去黄沙拦路车难行,现在绿树成荫路畅通。
樟子松林在发挥生态效能的同时,经济效益也逐渐显露,平均每年可产樟子松种子5000公斤,价值30万元。截至目前,新店林场人工林保存14.6万亩,其中樟子松5.4万亩,是我省西部最大的人工沙地樟子松林。
截至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由1978年34万亩增加到12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7%提高到13.6%。全县降雨量逐年增加,扬沙、大风天气也逐年减少。
治沙人
“风沙是厉害,可我们也不怕”
史金龙和王志红夫妇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名人,他们的家住在克尔台乡官尔屯村,村子的西南方向有一片万亩荒沙,每当狂风一起,飞沙走砾、遮天蔽日,沙丘随风移动,所到之处,一片片耕地被吞噬、一座座房屋被毁坏。一天,王志红夫妇的家也被移动的沙丘吞没了。
看着被风沙摧毁的房屋和农田,夫妻俩的生活再也无法恢复平静。“风沙是厉害,可我们也不怕,无论如何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一条活路。”他们立志治理荒沙,改善环境,恢复家乡原貌。
2000年,王志红夫妇率先承包了3000亩荒沙地,开始了与沙斗争的艰辛历程。在治沙造林过程中,夫妇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沉积多年的荒沙,加重了挖树坑的难度;肆虐的狂风,增添了栽树的艰辛。往往是头一天挖好的树坑,第二天就被沙砾埋平。刚刚栽好的树苗,一夜狂风,就会全部刮倒。就这样,反反复复挖了一次又一次,栽了一遍又一遍,夫妻俩起早贪黑,每天往返于沙地和家之间,一个来回就50多里路。日复一日治沙,夫妻俩的腰累弯了,人也累瘦了。
二十年如一日,这对治沙夫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先后植树20多万株,成活4万多株,用浓浓绿意锁住了昔日的沙海。与此同时,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自2001年起实施堵“西北风口”工程,开展农民群众、油田企业、政府机关共同参与的大规模造林战役12次,治沙效果显著。
蘑菇生金
防沙治沙的“生态红利”
十几年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通过人工造林、封山(沙)育(造)林和生态林草建设等多渠道治理,全县累计人工造林51万亩,封山(沙)育(造)林13.5万亩。以造林绿化、草原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生态补水等项目建设为依托,积累了防沙治沙宝贵经验。
沙地变林地,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由5年前的581斤提高到现在的899斤,最高单产1500斤,草原平均产草量由5年前每亩80公斤提高到现在140公斤,最高单产160公斤。
随着沙地治理稳步推进,这几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敖林西伯乡永发村大桥屯火了。“这些年大伙儿种树1万多亩,林中沙土里长出了黄花菜、松蘑、油蘑、土豆蘑、鸡冠蘑、灰顶蘑等,真是沙子固住了,老百姓也富了。”看着一场雨后林中沙地冒出的蘑菇,永发村支部书记吕学武喜不自胜。
吕学武介绍,村里有50多户采蘑菇专业户,每年都有可观的经济收益。蘑菇丰产的年头,1个人光采蘑菇收入就能达到1万多元。不仅是大桥屯,邻近的胡吉吐莫、新兴、四家子、赛罕他拉等村屯在治沙成功后,林中沙地也都长出了各种野生蘑菇。
山特产品该如何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政府投资建设了自驾驿站,村民可以把自家产的蘑菇、果蔬、鸡蛋、小笨鸡等拿到这里赚“外快”。昔日黄沙漫天的敖古拉荒坡,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屯”和野生蘑菇集散地。
沙地绿起来,村民富起来,经济好起来,如今,一幅治沙富民的画卷正在我省徐徐展开。
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湘竹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