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即将到来的高考,高考移民的新闻这几天更火:
贵州铜仁,本来已经考上清华、复旦等名校的3名考生,前几天被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予以取消学籍处理,学校也做出了勒令退学的处分。这几人实际也是空挂学籍,就读学校并未在贵州。
广东深圳,并不怎么出名的民办富源学校10几名学生成绩异军突起,把四大名校的尖子生成绩挤了下去。引起传统公办名校家长的质疑,媒体曝光后被查明并未在此校学习。此10余人仅仅是将学籍挂靠在深圳,实际就读在全国名校河北衡水一中。
01
高考移民,即考生利用一些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实际上仍在高考难度大、师资力量强的原位置参与高中学习。
说实话,高考移民并不什么新鲜事。2017年,海南万宁市曾取消38名高考移民生的高考成绩,2015年,西藏某媒体也曾公开透露过当年状元就读于四川泸州的事情。
很不巧,这次移民偏偏移的是深圳,一个与公平抗争到死的地方。
新闻,也就这么来了。
可戏谑的是,深圳作为全国教育领先的一线城市,教育资源和贵州西藏等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区区十来个衡水一中的移民生,就把家长们吓得闻风丧胆,敢问,深圳的教育实力在哪里?
此时深圳的家长当然会脱口而出:“在素质教育啊!”
那明明说好了是素质教育,每年为什么还有5万考生来挤高考的独木桥呢?按理说,素质教育应该走自主招生或出国的路线呀。
我们不禁反思,这是不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筑起地方保护的围墙呢?
02
其实,就算是对地方的保护,也并不是什么不对的事情。
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高考。即通过考试,来实现一次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如何将这些稀缺的大学教育资源分配得合理,分配得公平,分配得高效,很关键。
通过高难度考试,筛选出天资聪颖和愿意努力的孩子,来得到好的大学教育,这很合理。
通过异地异卷,让新疆内蒙海南等教育资源没那么丰富的省份考得简单点,这很公平。
至于高效,这里就要谈谈了。
凭什么北上津等地试题就简单一些呢?地方保护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很残酷,就是这些地方经济发达一些,将资源稍稍倾斜地分给这部分家庭环境更好的孩子,能对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贡献。
尽管话说得很难听,但在阶级壁垒愈发形成的今天,谁也不可否认,好的资源能生出更多的资源。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穷小明和平行宇宙的富小明同时就读了清华大学的金融专业,当他俩学到同样的知识毕业以后,富小明可以用已有的资本催生出更多资本,而穷小明只能从零开始。谁创造的财富更多,显而易见。
所以,地方保护也是一种高效的资源分配,有其经济学意义在里面。
何况,经济发达的地区,力图让学生们拥有一个负担不那么重的、快乐的学生时代,也无可厚非。
03
笔者曾就读于全国TOP5的高中,是高考移民的大户。
我们位于中部某教育大省,高考偏难,竞争激烈,教育水平尚可。
一个班60人,其中只有40人是有学籍的,20人为借读生。
每次考试,前40名与后20名的差距巨大,常常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分界线。前者比后者经常高出一两百分,甚至更多。
我能非常清晰地记得,我的一位同班同学,刚好就是深圳户口,人籍分离状态,在我们学校念书,回深圳参加高考。
毫无疑问,她的成绩在我们班并不理想,常常比前40名中的倒数还要低100多分。
我们班的一本率超过90%,前40名中的倒数大概能上个最差的一本,学校排在全国150到200位。
然而她最后考上了的广东省内大学,至少排在全国前70。
说实话,当年血气方刚的我,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不公。
为什么同在一间教室学习,录取大学的标准却可以是天壤之别?凭什么我同学能每天在校园手牵手谈着青春最美好的恋爱,我只能挤尽一切时间来埋头苦读?
可现在想想,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
你说衡水转来深圳的那几个孩子,和深圳考生考得是同一套卷子,没作弊没犯法,凭自己在衡水焚膏继晷的努力考上的大学,为什么就要取消他们成绩,为什么就是不公平?
你说高考移民的那些深圳家长,还不是费劲周折才弄到一个移民指标,这和花大代价购买学区房等等行为有什么区别,不都是为孩子的教育花钱,为什么这就是不公平?
但反过来想,同样是深圳地区参加高考的学生,你有关系搞移民,我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原校就读,你可以打破规则我不行,难道这算公平吗?
你们学校可以引进几个孩子,成绩遥遥领先,我们学校只能老老实实苦口婆心一点一点教,难道这也算公平吗?
说白了,小孩子才谈论公平,成年人只衡量利弊。关于高考移民牵扯到的多方利益博弈,远比公不公平对事件影响更大。
04
如前文所述,高考移民和学区房都是家长为孩子教育花费的巨大代价,提到学区房我们不禁想到那个千古谜题:
为什么学区房这么值钱呢?
这要从学区房的本质说起,其实,学区房也是教育公平的产物。
我记得我读书那会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学区房一说,好的初中都是摇号摇进去,但这种摇号只不过是给择校生们打了个掩护,真正录取还是靠社会关系。
不仅我的家乡如此,北京的许多好初中,也是“条子”们才有资格能够上的学校。
这就催生了学区房制度,以房产划分学校,来让入学更加公平。
尽管学区房在这几年价格飙升,至少入学标准变得公开透明,想要上好学校,就得花重金购买当地房源。
可结合高考移民这件事来看,价值连城的学区房又有些耐人寻味了。
因为既然一线城市的应试教育水平不如衡水等教育强地,那么我花10万一平的价格买个老破小学区房,何不花同样的价格去衡水一中旁边买栋别墅住得舒服呢?
衡水学区房附加的应试教育价值,可比北上深要高不少啊。
其实原因也简单,那就是衡水只能在衡水考,北京学区房可以在北京考,衡水教育厉害,但高考也相对困难。
所以,学区房的价值,不落在你应试水平提升了多少,而在能否从高考当中脱颖而出。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寒窗苦读十二年,为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还是仅仅为了取得一张名牌大学的入场券呢?
我想答案无疑是后者,高考更多的意义在于筛选而不在于检验,这与本文第一段从资源再分配来看待高考的观点不谋而合。
这也是高考有众多争议的地方之一。
但对于有限的高校资源来说,高考已经是最公平的分配方式。
而学区房作为提升高考成绩的间接手段,高考上分又是全中国家庭不折不扣的刚需,价格高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05
无论是对高考移民的抱怨,还是对高价学区房的感慨,其实背后都暴露出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对教育彻头彻尾的重视。
而现今最重视教育的,无疑是我国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孟子母亲的阶级。
他们已经享受到通过刻苦读书带来的宝贵财富,于是也深刻认识到拥有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把好不容易积累的财富延续下去。
但这个年代可以消费的方式太多了,中产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温饱,如何不让孩子误入歧途成了他们最担心的事情。
同时,这一代的中产也基本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到中产的阶层跃迁,他们更希望孩子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样产生阶级的下一步跃迁。上述这一切,都催生出中产对下一代教育的焦虑。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学区房被炒到天价,为何深圳高考移民能惊动教育局颁布,《关于落实治理“高考移民”工作要求的通知》了。
说在最后,孔子经典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完全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面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多方学问,正如简单的“高考移民”事件,本文的前四段也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来挖掘出其背后的义理。
时间过了两千五百年,然而人性中的一些东西,却依然没有变。
(录入编辑小房)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