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坚持将信贷资源配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大扶贫资源投入力度,扶贫同扶智双管齐下,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助力之下,如今的江西省赣南老区,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山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5月进入梅雨季节。虽然是连日阴雨,傅声材还是如常早起,今天他要去200公里开外的崇义县上堡乡赤水村,探望他的“穷亲戚”李和保和邱绍华。近3年多时间,这样的情况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
傅声材是农业银行赣州分行的一名干部。2016年,他和行里的50多名干部一起,结对帮扶60多户贫困户,开始“不脱贫不脱钩、不摘帽不收兵”的艰辛历程。3年来,农行坚持将信贷资源配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大扶贫资源投入力度,扶贫同扶智双管齐下,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助力之下,如今的江西省赣南老区,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山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穷山沟变新农村,小故事折射大情怀,其背后是老区传承红色基因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是金融扶贫助力老区振兴的可贵样本。
扶贫干部发挥攻坚作用
位于赣粤边界、海拔1741米华仙峰下的赤水村,是崇义县仅有的几个省级贫困村之一,也是农行的定点扶贫村。“上堡上堡,高山岽上水淼淼”的民谣,贴切地描绘了此地的山高沟深路难行,扶贫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从赣州市去一趟仅车程就要几个小时。
“每次下村,几乎都会被锋利的碎石子割破轮胎,最多的一个月换了4次轮胎,还有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等自然灾害增加扶贫难度。”说起这些年驻村扶贫的件件往事,身为“第一书记”的农行赣州分行办公室副主任朱传军百感交集。
朱传军是主动要求去扶贫的。3年多时间,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还在坚守。他和工作队员、帮扶干部一起,倾心竭力地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11条通组公路硬化,7个村民小组的集中供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60多户贫困户土坯房维修加固、改厕、入户便道硬化,还有村里的水电站、卫生室建设等,分行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朱传军掰着指头算起了账。
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上,农行赣州分行的扶贫干部更想尽了办法。村民赖复禄上有90多岁的父亲,下有3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自己又体弱多病,主要靠妻子打零工维持生计。结对帮扶的钟泳椿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指导发展药材等种植产业,提供保洁员公益性岗位。自身努力加上政策扶持,2018年赖复禄家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看到村民生活一天天变好,村庄一天天变美,我们的辛苦和付出还是很值得的。” 朱传军说,赤水村去年通过有关部门审核,实现整村脱贫。
“触网”打开扶贫新路
瑞叶坪乡黄沙村的华屋村,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屋后那17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青松,既是革命先烈种下的“誓言树”,更是华屋村后人心中的“信念树”。
华屋村除了“红”,还有说不出的“穷”。村民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木板床,喝的是泥塘水,烧的是柴火灶……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华屋村人的心愿。
伴随着老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昔日贫穷落后的华屋村华丽蝶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230元增长到现在的11300元。“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华辉平家的对联,就是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金融力量的鼎力支持。伴随着农产品的不断“触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技术的广泛运用,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相继在村里设立了普惠金融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刷卡消费、费用代收、网购网销、助农取款等网络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更快迈上致富路。
农行瑞金市支行副行长方晓丽介绍说,目前农行已经开发了“惠农e贷”等3个系列50多个产品,“用农行A、绑农行卡、扫农行码、贷农行款”,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了农行“朋友圈”,享受着现代化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
金融助力易地搬迁
“没想到这么大年龄了,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幢幢二层小楼整齐排列。住在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的古稀老汉罗志道,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罗志道所在的大桥村,是个搬迁扶贫的移民新村。和他一样,村里的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住在这样好的环境里。
7年前的罗志道一直住在当地人称为“小青藏高原”的村里古嶂片区。这是都县罗坳镇最边远的村子,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灾害频发,大部分村民都住在土坯房里,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为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政府决定对古嶂片区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在距圩镇约3公里处辟地开建移民新村。不过,当乡干部上门宣传土坯房改造政策,罗志道很惊讶:“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盖好了,可想真正住进去并不容易,因为这些人基本上拿不出这笔钱:“除了政府补助,自己还要掏七八万元,不敢想,也不知道从哪里借钱。”
“针对这种情况,支行专门研发推出了老区农房贷,每户最高贷款5万元,政府还给予贷款贴息。”陪同的农行于都县支行同志介绍说。有了银行的支持,罗志道和其他143户村民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居。
“我这个屋顶每年能发电八九千度,收入有四五千元。”罗志道的邻居、年过花甲的陈佛生指着安装在新房顶层的电度计量表,颇为得意地说。
“这是2015年从农行贷款2.8万元安装的,10年期限,政府贴息……”陈佛生扳着手指头算着,“农田的租金加上养老金、低保金,每个月不干活就有六七百元收入。”
如何让贫困农户“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当地政府在考虑,农业银行也没闲着。“老区农房贷”“金穗贷”“金穗油茶贷”“财政惠农信贷通”等系列相继在村里推出推广,成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村主任温八月说,仅他所知道的,村里就有51户申办了“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