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暑假”,过去的这个假期,很多孩子依然没有停下来。有记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成绩优异的中小学生家长,寒假都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最多的报了9个辅导班。停课放假也不受影响,线上课程成为家长的首选,甚至大年初一都没有休息。
与过去相比,在线教育的发展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补习,给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也真是与时俱进了。寒假期间适当的学习,可以理解为保持学习状态的延续,但是一口气报了八九个辅导班,大年初一都上课,便过犹不及了。
最应该与时俱进的并不是假期培训的方式,而是家长的教育观。有人预测,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二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出现的工作。这意味着,孩子还在接受“过去的教养方式”,却要面对未来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是家庭和学校亟须正视的问题。现代社会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比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发展。而模式化的应试刷题、违背孩子兴趣的“兴趣培养”,无法支撑这样的目标。
我们看到,治理校外培训的同时,校园内部的提质也在进行。《半月谈》报道,各地都掀起了“课堂革命”,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师“独角戏”、教学“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淡出,课堂追问式、小组探究式、课外游学式等新颖教学手法不断丰富着“课堂革命”的内涵。这种重视发掘学生个性特质、加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课堂革命”,才能为培养应对未来的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变化的不仅仅是教育环境、教育目标,围绕着教育环境、教育目标的变化,教育政策也在升级、调整。媒体报道,正月初五,年味儿正浓。但是,不少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却来到了北京参加竞赛培训。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打着“竞赛培训”“自主招生”的旗号,开设冬令营,面向全国各地中学招生。但是,政策趋势却是竞赛培训在自主招生中的分量将越来越轻。
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校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一些“双一流”高校也清清楚楚地回应,“绝大多数考生最终能否获得自主招生的认定,与是否参加过竞赛、拿过奖没有必然联系,与竞赛培训更是无关”。政策是清晰的,家长仍热衷让孩子参加“竞赛培训”,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就在于对自主招生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这给了培训机构蛊惑家长以可乘之机。
让政策落地,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持之以恒地推进,需要相关部门配合,也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于家长而言,为孩子做教育选择时,主动了解政策的大概方向和基本内容,才是真正地对孩子负责。
当然,教育改革方向、政策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能力准确把握。而且,传播环境复杂,更为家长准确获取政策信息制造了难度。不久前,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小区配套园的治理行动,目的是落实小区配套园政策,扩充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化解就近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但却被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歪解成民办园将退出历史舞台,引发家长恐慌。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门槛降低了,严肃的政策解读也成为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个人利益,故意歪曲政策、误导民众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也对政策宣传提出了新的要求。读者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主流媒体要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用更接近民众的传播平台、用民众更容易接受的传播形式,将权威、准确的政策变动传递到家长身边,抢占传播阵地,最大限度争取家长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和对教育政策的理解。而自媒体也要坚守底线,负责任地传播政策信息。
过去一年,针对校外负担过重、学前教育发展等老百姓关心的重点教育话题,教育部出台了很多重磅政策文件,件件指向问题核心。不管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治理幼儿园小学化还是化解大班额、整治小区配套园,都不会是运动式的,都将步步为营、不断深化。教育政策对教育生态的改变将陆续见效,整体的教育环境将不断优化,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勇敢拥抱这种变化,为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选择,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正所谓,教育千万条,科学选择第一条。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