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一名班主任两学期砸了学生22部手机的新闻,日前在网上引起不小争议。学校承认班主任的做法不妥,公众也普遍认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方式过于粗暴,而且手机是私人财产,砸毁手机的行为是对私人财产的侵害,但部分学生家长却纷纷表态“砸得好”。
“砸手机”的故事频繁上演,背后其实是一场手机争夺战。寒假马上就要到了,争夺战的主战场很快就要转移到家庭,一大半的家长将面临考验。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一到寒暑假,年纪大点儿的孩子便玩起了较为复杂的游戏,年纪小的孩子则玩容易上手的游戏。一项调查显示,87.1%的受访者坦言,身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网络游戏玩家低龄化趋势明显。
过去的一年,各平台纷纷出台健康防护措施,希望用实名认证、面部识别等手段为青少年沉迷网游打造一道技术防线。家庭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最重要的场所,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引导。否则,很难排除未成年人通过借用验证资格、更换账号等方式“攻破”防沉迷系统。
现实中,有些家长对孩子严防死守,有些家长则放任不管,实际上都源于家长对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的能力缺失。孩子们之所以对手机爱不释手,根源在于网络世界为孩子提供了现实世界所没有的乐趣和精神满足。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家长的“不在场”,是一个缺乏管教和关爱的环境。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庭,砸手机都不是一种教育力量,更不可能抵达孩子的内心。手机争夺战说到底是眼球争夺战,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有趣、有爱的家庭生活,把他们的目光和心思吸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已经明确禁止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校园内使用手机。我国已开始出台相关举措,寻找有效解决手机问题的途径。孩子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独立面对一个充满诱惑与陷阱的互联网空间,今天可以逃避,未来却无法逃避。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用好手机,才是对他们真正负责。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