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清玉洁王冰玉,一片冰心在玉壶——唐朝诗人王昌龄肯定不会想到,在他创作《芙蓉楼送辛渐》1200多年后,一位名叫王冰玉的女运动员以其清秀、纯美、睿智的形象,和对运动事业的忠心、热忱,被网友们赠以了这首诗的改编版。
两行诗,14个字,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前中国女子冰壶队队长王冰玉的身份、形象和个性特点。
可以说,冰壶运动在中国,因为王冰玉和她所在的那支中国女子冰壶队才迅速家喻户晓,她为自己受到的这份厚爱而感恩。因此,王冰玉特意选择了2018年11月22日这一天,正式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宣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以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虽然已经离开了冰壶赛场,但身处于中国将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王冰玉,又幸运地成为北京冬奥组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分管冰壶项目。3年后的“水立方”,王冰玉将以另一个角色继续追寻奥运梦想。
有人说,是王冰玉成就了原本在中国极其冷门的冰壶运动,但在王冰玉看来,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中国冰壶,其实正是这个时代。
角色不同,梦想相同
2018年12月底,在王冰玉宣布自己退役一个月后,记者在北京冬奥组委见到了已不再是中国女子冰壶队队长、而成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的王冰玉。皮鞋、公文包、一身深色正装……与昔日赛场上的“运动风”相比,如今的王冰玉少了一些飒爽,多了几分精明、干练。
在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的办公区内,王冰玉的工位紧靠窗边,可以远眺首钢园区的宏伟,但繁忙的工作让她几乎无暇欣赏一下窗外的风景。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王冰玉还在迎接平昌冬奥会的最后备战,一年后的今天,王冰玉要考虑的都是如何保障好2022北京冬奥会冰壶赛事的圆满完成。
如此的角色转变,对于18年来一直作为运动员的王冰玉也是不容易的,她回忆,“从平昌奥运会回来之后,也想过要不要打2022,也想过是不是还要再坚持。”但王冰玉清楚,那不是单纯地喊一句口号“我要打2022”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明白,“这4年当中你需要经历些什么,包括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所以,你会一直纠结怎样去打2022,包括可能是做运动员,还是作为教练员,还是作为一个工作人员。”
当王冰玉在2018年8月来到北京冬奥组委之后,很快就预感到这里将是自己的下一站。平昌冬奥会落幕之后,冬奥周期进入了北京时间,北京冬奥会的各项筹办工作已经全面开始,但冰壶这一块还缺少相应的人才去开展工作。王冰玉显然是统筹管理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但她在一开始不敢接受这个挑战,王冰玉说自己就是从做运动员过来的,特别清楚奥运会对运动员、对教练员、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是什么。作为冬奥会冰壶项目的保障工作事关重大,不是一个只懂冰壶技术的人就能胜任的,“可能提到冰壶大家就会想起王冰玉,但是那个王冰玉更了解的是冰壶技战术,她并不了解如何去筹办一个比赛。所以换了一个身份之后,你其实是脱离了自己的舒适圈,所以我会觉得害怕、紧张。”
但是王冰玉最终还是决定接受这个挑战,“我愿意去做,愿意去尝试,因为我觉得只要跟冰壶有关系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我觉得我这辈子可能跟冰壶都撇不开关系了。”
从2018年8月到北京冬奥组委工作,直到11月才正式对外宣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这期间,王冰玉一方面在逐步适应新的角色,每天都有新的学习、新的收获,另一方面她也是希望低调处理自己退役这件事,毕竟从内心来说,对运动员生涯还有着百般不舍。
18年的冰壶运动员生涯、18年在冰壶赛场上的荣辱成败,当真的与它挥手告别的时候,只有当事人才能深切感受到那种痛苦,这是被王冰玉称之为“生离死别”的痛苦,是她不愿去一遍遍体味的痛苦。王冰玉宣布退役后,“粉丝”之间流传着一份王冰玉签署运动员退役书时的签名,看起来字迹并不工整,像是一支颤抖的手书写的字。王冰玉澄清说,这是大家的一个误解,因为当时是签的电子签名,确实不太容易写工整。但如果当时真的是在纸上签名,王冰玉说自己也很可能会双手发抖,“因为那一刻对我来说,知道写下的那15笔(王冰玉名字的笔画数是15笔)代表的是什么。代表你告别了一个时代,告别了你挚爱的一段生涯。”
其实,从王冰玉的内心来说,确实考虑过再战4年,她知道“那一定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作为东道主选手,站在赛场上为国家而战,那一定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但王冰玉此生可能注定将留下一个遗憾——在家门口举办的第一次冬奥会上,她不能以运动员的身份出战。
不过,王冰玉也想到,“如果同样的你,能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能同样为北京2022冬奥会尽一份力,去交出另外一份答卷,也是挺好的。”
时代的幸运儿
王冰玉是中国最早从事冰壶运动的极少数人之一,是中国第一批冰壶国家队运动员,也是迄今为止创造了中国冰壶世界大赛最佳成绩的成员之一。
她称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大时代给了王冰玉这个幸运。
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以至于很多国人都以为在国际奥委会于1979年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之后,1984年洛杉矶是中国首次参加的奥运会。其实,早在1980年的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就已经重新回到奥运赛场,但是中国冬季运动的实力远不如夏季项目,当中国代表团在重新参加夏季奥运会就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时,中国在冬奥会上的金牌突破却等待了22年。
2000年,16岁的王冰玉初中毕业,她在假期第一次接触到了冰壶。彼时的中国,距离大杨扬首夺冬奥会金牌还有两年,为了扩大中国冰雪项目的夺金面,较为适合亚洲人参与的冰壶运动已经从日本引进到中国哈尔滨。但当时在哈尔滨,冰壶也尚未走向大众,王冰玉借着自己出生在体育世家的优势,才有机会接触到冰壶。王冰玉回忆,“自己去体验了之后,就觉得很喜欢。喜欢感受推着冰壶的那种滑行,喜欢石头和石头的那种撞击。再加上回到学校之后跟同学说我练了一种叫冰壶的运动,然后他们都不知道冰壶是什么。那个年纪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很牛,就好像练了一个绝密武功一样。然后就一路坚持了下来。”
王冰玉的父亲曾经是中国最优秀的冰球运动员之一,参加过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男子冰球世锦赛C组比赛,当时中国男子冰球队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连克强敌,最终实现升组。在那个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全国人民正以极大热情建设美好新生活的时代,受到中国男子冰球队员的感染,首都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王冰玉从小就从父亲那得到教育,“听着他的故事,就觉得作为一个运动员,能代表国家去比赛,那个感觉真是不一样的,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
王冰玉其实从来没有正经练过什么体育项目,父母也没想过把她培养为运动员,但王冰玉觉得冥冥中可能就有这种机缘,自己偶然接触到冰壶,喜欢上冰壶,并决定要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母亲起先强烈反对,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让步,王冰玉就这样成为中国第一批冰壶专业运动员。
一旦入了行,王冰玉才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
冰壶毕竟是在“奥运争光”战略下被引进到中国,运动成绩是这个项目能否生存下去的唯一依据。如果在一定时间里没有成绩上的起色,冰壶项目也很可能被砍掉。王冰玉回忆,那时,感觉每次和队友们的出国比赛,都跟这个项目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因为冰壶当时在中国就是一个新兴项目,大家都希望看到它的前景、突破,如果一直没有什么好成绩来表示它有发展前景,这个项目很可能就不搞了。“所以每次你都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不是单纯来自你喜欢一个项目,更多的是要为它的生存、它的兴衰荣辱而战。”
这种肩负重任的经历,在王冰玉看来,加速培养起队员们的责任感、荣誉感。
不过,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冰壶来说,成长的代价也是必须付出的。2003年,中国女子冰壶国家队成立,王冰玉与周妍、柳荫、岳清爽都还是20岁上下的年轻姑娘,却在加拿大被一群上了年纪的大妈级业余选手打得落花流水。在队伍成立初期,每一次惨痛的失利,都化作了队员们更加努力的动力。但年轻,同样也是王冰玉与队友们的最大资本,她们可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训练、全身心的扑在冰壶运动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女子冰壶队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长着。
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同样以“奥运争光”为使命的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爆出惊雷,韩晓鹏勇夺男子项目冠军,实现了中国在雪上项目上的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位男子冬奥冠军。
中国女子冰壶也在短短5年里从业余水平迅速提高至世界顶级。2008年,王冰玉与队友们夺得世锦赛亚军,次年,她们就在韩国登上了世界冠军宝座。
现在已经很难再去分析,究竟是因为当时中国女队的成绩显著,一步步挺进半决赛、决赛,还是因为那一届世锦赛在韩国举行,电视转播几乎没有时差影响。总之,央视全程直播了中国女队的半决赛、决赛。这对于当时在中国还属于极度冷门的冰壶项目来说,本身就是一大奇迹。
中国女子冰壶队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曝光机会,给全国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尤其是队长王冰玉,清秀、纯洁、睿智的形象恰如“冰玉”其名,加上她在中国队与瑞典队决赛的最后时刻掷出技惊四座的一记“双飞”,为中国队夺冠立下头功。这位有勇有谋、秀外慧中的冰玉姑娘一夜间成为亿万国人心中的女神。
至此,中国冰壶至少在舆论中彻底摆脱了“冷门”地位。而在中国冰雪运动的奥运备战体系内,女子冰壶也成为夺金点之一,再也不用担心生死存亡的问题。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王冰玉与中国女子冰壶的首次奥运之旅——到2018年的平昌,王冰玉已经成为奥运会的“三朝元老”——但只有温哥华那次,是她终身难忘的记忆。在温哥华,被视为是中国夺金点之一的女子冰壶,最终虽未夺冠,但夺得铜牌的成绩也足以载入中国冰雪运动史册。
回想起来,18年的运动员生涯,参加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比赛,但在王冰玉心里,唯有这枚铜牌最珍贵,“因为至今为止,它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它是铜色,可能没有金色那么灿烂,但我觉得它还是独一无二的。那是我的第一次奥运会,我的第一块奥运奖牌。现在想起来都是很难忘的经历——到奥运村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的、我们击败了加拿大队、与美国队比赛时量壶量了两次、赢了日本队、与德国大妈们发生的趣事……现在回想起来都依然历历在目。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说奥运会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后,中国冰壶再也没有夺得过像世界冠军、奥运铜牌这种分量的大赛成绩,2009年至2010年的中国女子冰壶队已经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冰壶运动的第一个高峰,王冰玉就是这座高峰的代名词。
面对这些成绩,王冰玉感叹自己幸运,因为“通过努力得到了回报、拿到了世锦赛冠军、拿到了奥运会的第三。有了这些成绩上的突破,我才被大家所知晓。但是其实在中国、在世界上,还有太多的运动员,他们的付出并不比我少,但是他们并没有被众人所熟知,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我觉得可能真的没有成正比。同样的训练、同样都是离开家人,或者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参加过四次甚至五次的奥运会,他们可能也没有拿过奥运会奖牌,但是他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追求着。相比之下,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那一个。”
希望有更多的王冰玉出现
到去年参加平昌冬奥会时,王冰玉已经身为人母,这是10年前的她根本无法理解的身份。不仅自己成了妈妈级选手,连做了十几年队友的周妍也是这样。
年轻时不可想象一个当了妈妈的人怎么还能继续从事高强度的专业运动训练,那是因为年轻时还理解不了那种成为母亲后的专注。
2016年3月,王冰玉不得不与还不满周岁的女儿分开,开始备战2018年平昌冬奥会。作为中国女子冰壶的旗帜人物,王冰玉的回归不仅提升了中国女队的实力,也让冰壶项目又有了更高的舆论关注度。但从王冰玉来说,回归的过程伴随着巨大的付出和内心的煎熬,这让她必须在家庭与奥运梦想的选择中懂得如何做到专注,“因为你已经错过了女儿成长的过程,你不能再错过为奔向奥运而努力的过程,你必须要专注。我觉得,人有的时候更应该让自己活在当下,我不想让自己活得很撕扯、很拧巴——就是你在跟女儿在一起的时候,你在想我要不要现在回队训练,因为可能很多人正在努力训练,你的国外对手也在努力训练。而你努力训练的时候,你又在想,其实我应该多抽点时间陪陪女儿。所以,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完全专注做这件事。“
那段时间,王冰玉错过了太多与女儿成长的相伴。这段经历,虽然是王冰玉理性思考后的选择,但每每回想于此,王冰玉依然难以抑制一位母亲的遗憾和悲伤。
在从运动员转型为运动项目的管理者之后,王冰玉更多地开始思考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划,自己作为妈妈级选手所受过的心灵煎熬自然不会回避,“如果国家队开始慢慢针对妈妈级的运动员有了一些新的途径或者管理方法的话,那说不定以后会有更多的优秀的运动员,即使到了妈妈级、爸爸级,他们依然可以回到国家队,依然可以为了他所喜欢的竞技体育去努力和奋斗。所以,我觉得我的这段经历也是值得的,为后面的运动员去探出一条路子。”
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一步步走近,从中国冰壶来说,很多人都担心,在王冰玉退役之后,中国女子冰壶再出现一个明星人物和一波发展高潮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王冰玉不希望冰壶只有一个自己,它应该有更多的“王冰玉”出现,“我始终觉得如果一个运动项目只有一个人物或者一支队伍的话,这个项目的发展也是很可悲的,或者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所以,我希望人们记住我,但我更希望人们不只是记住我,还能熟知更多的冰壶队员、更多的赛事、更多的脸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了中国冰雪项目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包括冰壶在内,中国冰雪项目正在人才选拔、梯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随着人才厚度的增加,整个冰雪项目都有望涌现更多的优秀选手,王冰玉看好在冰壶领域将诞生新的标杆人物。
“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也在逐步变为现实,这是包括冰壶在内,中国冰雪项目真正赢得生命力的基础。王冰玉本身就是很好的冰壶运动推广代言人,“一个运动项目真正能做得好,不应该只有竞技体育,它应该向大众所推广。”但是,王冰玉希望大家更多的是感受冰壶运动的魅力,而不是她的魅力,“希望大家喜欢冰壶并不是因为我们拿过多好的成绩,而是这个项目本身有魅力。我相信,只要大家能去体验,或者说是能真正的接触过冰壶,很多人都会喜欢上这个项目。”
在北京将办2022冬奥会的背景下,近几年国内掀起了冰雪场地设施的建设热潮,随着面向大众的冰壶场地从无到有、逐步增多,冰壶运动从“高冷”走向亲民也有望成为现实。过去10年,王冰玉已经为中国冰壶做了最好的广告,现在是时候让更多的人走上冰场,亲自感受一下真正的冰壶了。(慈鑫)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